筑牢中国外贸战“疫”防线 2020-02-21 文章来源: 中国商务新闻网 作者:杨舒
谈到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外贸的影响时,有两种现象值得关注。一方面,受疫情导致的延迟开工、物流不畅等因素影响,外贸出口企业供应链及出货周期都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不少前期专注于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强调创新和全球化的外贸出口企业,反而在疫情之下实现了出口“逆增长”。两相对比,可见需要辩证地看待疫情对中国外贸的影响。疫情短期内固然会给中国外贸,特别是出口带来不小的冲击,但同时我们也具备把这种压力转换为外贸转型升级的动力的能力。
当前,全国多地正在陆续打响复工复产的“进击战”,在众多摒弃不利条件全力推动开工的企业中,外贸出口企业面临的问题显然更加复杂。在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的双必要要求下,外贸出口企业除了同样要面临防疫物资短缺、开工率不足等普遍问题外,还不得不进一步花费时间精力和资源来应对国外客户关系,以及物流不畅、成本上升和供应链断裂带来的发货难、海外订单延期等挑战。疫情防控期间,国内的需求尚能延迟满足,但国外的日常生活还在继续,这就在国内供给与国外需求间造成了一个时间差,进而使得外贸出口企业生产与出口衔接发生断档。前期接到的订单因为延迟开工不仅无法如期生产,还要花时间办理并向客户出具各种承诺书;即便如期完成生产、备足订单货量,货物运送到了港口要排队,到了机场航班少,订单延期不说,港口机场仓储又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好不容易货物出了港,送到境外港口,部分产品或还需要在当地港口继续隔离,如果产品是保鲜周期比较短的生鲜、食品等,产生的违约赔偿有可能让企业吃不消。
不过,从长期来看,疫情的冲击始终是有限的,出口稳定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每年的一季度原本就是企业出口的淡季。西方国家圣诞节、新年假期刚刚过去,需求提前得到了释放;国内也正逢春节假期,停工放假本来也有安排。第一季度出口增速历年来多是低点。何况作为此次疫情最严重的地区,湖北省外贸在全国外贸总量中的占比并不大,中国外贸受到的影响可控。
疫情的冲击是暂时的,中国外贸发展整体仍有支撑。中国是有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有世界上最吃苦耐劳的产业工人,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有数倍于美国的理工生和工程师,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外贸增长的基本源泉;中国还有长期向好的经济基本面,不断推进的质量、效率变革,不断增强的自主创新实力,不断提升的出口产品附加值,这为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冲疫情的短期冲击,我们有充足的政策空间让市场尽快恢复常态。就外贸出口企业可能无法如期完成的订单,商会、协会积极协调为外贸出口企业开具不可抗力证明,帮助企业减免延期履约或不能履约的违约责任;商务部提出加强出口信用保险支持,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帮助企业应对订单取消、出运拒收等风险。而就企业复工复产,商务部同样有所安排,出台了引导生产防护用品类的外贸外资企业扩大生产、鼓励外贸企业增加国内紧缺的医用物资和农产品进口、简化对外经贸管理程序、引导企业无纸化申领进出口许可证件等举措,并强调加快实行对外投资备案(核准)无纸化管理,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让外贸出口企业放心复工、安全复工。
对冲疫情的短期冲击,我们既有回旋余地,也能趁势而上,让上下游协同发力推动转型升级,筑牢中国外贸战“疫”防线。获取订单压力大倒逼出口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整合上下游资源“走出去”,深入国际市场,拓宽贸易空间;物流成本高倒逼出口企业跳出传统思维框架尝试并加快海外仓建设,多条腿走路,最大化分散风险;担心订单转移倒逼更多出口企业、外贸人拥抱跨境电子商务,拓宽销售渠道。
挑战不少,但应对挑战的办法更多。补短板、强弱项、抓机遇,中国外贸此次定能履险如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