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战“疫”之道 2020-02-21 文章来源: 中国商务新闻网 作者:魏桥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来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压力陡增,遭遇寒冬。在此背景下,政策究竟应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中小企业又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展“自救”?本报记者特邀业内专家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专家圆桌:魏 浩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教授
王是业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投资合作研究所副研究员
邹蕴涵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
(排名不分先后)
问题1:疫情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哪些挑战?
魏浩: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是结构性、多元化的,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不同,对同一行业里不同类型企业的影响也不同。比如疫情对文化娱乐、餐饮、旅游、房地产等行业的负面影响比较大。对于出口企业来说,疫情导致国内外物流中断、复工困难,部分出口企业的交货时间被延迟,海外订单被取消,出口市场丢失。但与此同时,疫情也推动医疗、电商、互联网服务等领域逆势上升。总体来看,这次突发疫情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在挑战之中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对现有行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对现有企业进行优胜劣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后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是业:一是人员无法按时返岗到位。目前,很多地区尚未全面恢复生产活动,企业复工需要获得政府的批准,部分中小企业短期内尚无法获得复工许可。此外,为防止疫情扩散,各地采取了交通管控、人员流动管制和流动人员隔离观察等措施,节后企业员工返回工作岗位面临诸多限制,即便获得复工许可,实际复工时间或将推迟,开工后的员工出勤率也难以保证。
二是供应不足和需求大幅下降。受疫情暴发影响,上游供应商停产或延迟交货,物流体系运转受到限制,中小企业上游零部件和材料等中间品难以及时获得供应。由于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多元化的供应关系,有限的库存可能面临告急的境地。下游企业、终端顾客的需求锐减使企业生产的产品也面临没有销路的困境。疫情的暴发对服务型中小企业冲击更为强烈,特别是春节假日消费急剧萎缩,目前大部分餐饮、娱乐企业尚处于停业状态。
三是财务状况或面临恶化风险。由于大量中小企业节后无法快速恢复生产和销售,营业收入将大幅下滑,但同时企业仍要承担员工工资、社会保障、疫情防护、办公和生产场地租金等方面的支出。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和资金储备本有限,外部融资能力较弱,如入不敷出的局面持续,很多企业的财务状况或将出现恶化,甚至陷入流动性短缺、资金链断裂等困境。
四是维系供应与合作关系更加艰难。疫情的暴发可能使国内上下游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发生变化。国内生产延迟恢复、国内外人员货物流动障碍或导致部分中小企业无法按时交付出口产品甚至临时中断与国外采购商的供应关系,这意味着疫情缓解后,资源和能力有限的中小企业不得不重新拓展市场和建立合作关系。
邹蕴涵:当前对中小企业来说,生存压力不小。一是现金流短缺严重影响企业经营。疫情的暴发导致终端需求更为疲软,企业销售每况愈下,应收账款拖欠现象更加凸显。不仅利润增长持续放缓,更重要的是企业维系日常经营面临现金流枯竭、亏损面进一步扩大等问题,甚至有部分企业倒闭。
二是备货压力加大。企业不仅面临原材料短缺等问题,在全国口罩紧缺的情况下还面临如何保障口罩供应以满足复工基本条件这一问题。
三是供应链被替代风险加大。作为全球产业链最重要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短期停滞导致全球供应链出现混乱,部分国外企业紧急扩大在其本国和东南亚的采购规模,如果疫情持续时间较长,中国企业被替代的风险也会日益加大。
四是违约风险明显加大。按照合同要求,如果不能按时交货,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经济责任。虽然合同中有“不可抗力条款”,以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可出具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但本小利薄、缺少话语权的中小制造企业依然面临巨大生存压力。
问题2:在现有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基础上,后期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魏浩:目前,国家、各部委、各省市都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小企业缓解经营压力,但其仍旧在融资、物流和复工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
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很多企业没有现金储备来抵御风险,需要大量现金流支付员工工资、租金场地费,而融资难、融资贵是中小企业长期面临的问题。疫情发生之后,虽然央行、银保监会等陆续发布了支持企业融资相关政策,但是,中小企业先天的高风险特征与银行的风险规避特征相违背,这直接导致银行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内生动力不足。因此,如何从根源上增强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内生动力,确保银行切实对中小企业增加信贷资金,助其渡过难关,是国家相关部门需要落实的。
另外,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各地纷纷采取了延迟复工、交通管制等措施,这导致劳动人口无法正常流动,物流运输无法正常运转,特别是跨城市、跨省市的人流和物流受到的限制仍然很大,即使外地工人回到就业企业所在地,也要根据要求进行自主隔离,从而导致企业面临外地工人回不来、工人回来用不了、原材料运输困难、生产的产品运出去难等问题。因此,在确保疫情防护的前提下,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全国物流畅通、劳动力自由流动等问题,确保经济正常运转。
王是业:首先,必须确保政府部门出台的各类面向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政策能够切实有效落地。相关政府部门、商协会要加强政策宣传解读,便于中小企业在第一时间了解政策和获得政策支持的途径;还要简化中小企业获得这些支持的流程和手续,清理不必要的限制措施。
二是更大力度地简政放权,简化中小企业行政审批,推广在线审批和材料无纸化提交,加快审批速度,提高审核效率,实施容缺受理,确保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许可办理不受疫情影响。
三是重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长期以来,政府出台多项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投放,降低融资成本,但收效还不是很理想。这主要是因为金融的本质在于“给风险定价”,中小企业客观上存在信息不透明、资产规模较小、偿付能力不强等问题,贷款回收风险较高,银行等信贷机构向其发放贷款有一定的顾虑。为化解疫情给中小企业带来的资金压力,可研究设立与中小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股东个人信用挂钩的限额低息应急专项贷款。此外,需更多地通过政策引导发挥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的资金供给作用。
四是有针对性地做好中小企业恢复生产的保障工作。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与中小企业的联络,了解当前企业应对疫情的各种诉求,助其解决物流渠道不畅、物流效率降低等问题,有序推动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
五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经营方面的支持,应适当降低政府采购投标对企业规模和经营年限等资质要求,确保中小企业同等参与,将优惠政策优先向中小企业倾斜。
邹蕴涵:一是着力加强信贷支持。一方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支持实体经济,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另一方面要加强制造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围绕内部资源配置、激励考核安排等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支持力度,保持贷款增速,切实落实综合融资成本压降要求。在信贷支持方面,要增加短期资金安排,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当下现金流枯竭的问题。
二是协助外向型中小企业做好出具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的工作,加快开设快速通道,帮助企业降低延迟开工带来的合同违约风险。做好与企业的信息对接工作,降低违约风险。
问题3:面对疫情带来的不可抗力影响,中小企业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开展“自救”?
魏浩:与2003年相比,这次疫情的规模大,影响大,冲击大,很多地方封城、封路、封村、封小区,如果时间持续较长,对经济的影响可能更大。对于企业来说,“活着”就是胜利。只有“活着”才能分享疫情过后的发展新机遇和报复性增长。
中小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救”:首先,低成本稳定员工。对自身的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受影响较大的企业应该尽快通过与职工协商一致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待岗等方式稳定员工,尽可能地保住企业的核心团队。
其次,改变经营模式。疫情的暴发改变了许多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促使更多消费者从线下购物转向线上消费,强化了线上消费的习惯。与此同时,5G、物联网等技术的成熟也为线上消费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对此,部分行业的中小企业要重视创新商业模式和办公模式,加快电商销售平台的建设,引入远程在线办公模式。
最后,调整业务领域。疫情的暴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还改变了生活模式和理念,他们更加重视健康和保健,这就为中小企业改变经营领域提供了新机遇。疫情过后,预计体育赛事、健身培训、体育器械、运动服饰等行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在线健身、直播健身、趣味健身器材等家庭室内健身产业也将进一步大规模增长。相关中小企业如果在疫情防控期就开始策划转型,定能抓住疫情过后的黄金发展期。
另外,从出口来看,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实施船舶入港检疫及管制、货物进出口限制、暂时关闭或限制通关口岸、航空铁路停运等政策,这对中国出口十分不利。对于部分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出口企业来讲,及时通过国内电子平台把出口产品转内销,根据国内市场的需求由做出口产品转做进口产品,都是自救的可行之举。
王是业:首先要落实政府应对疫情的各项政策措施,制定本企业疫情防护的方案,扎实、缜密做好疫情防护工作,避免人员感染进一步使企业经营雪上加霜。
中小企业可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开发和利用线上办公系统,实现员工在线办公和远程办公;还应根据疫情防控期间的特殊情况积极对经营模式进行调整,探索应用在线展示交易、“无接触”送货等经营方式。
此外,中小企业还要积极对接合作伙伴,维护合作关系。主动联系下游客户,解释疫情的暴发给产品服务交付带来的困难,共同协商应对措施,尝试在疫情缓解后加大生产和交付量。必要情况下可寻求贸促会等机构开具“不可抗力”证明,应对潜在的违约索赔风险。
邹蕴涵:中小企业要在疫情防控期间进一步优化公司经营。首先,有条件的企业应依据产品产量及类型、市场销售额及分布、企业规模、员工数量等基本数据建立疫情的暴发发生后的反应模型,充分评估疫情可能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的影响,包括员工、外包方、政府、公众、供应链等方面的风险,制定资金、物资、人员等方面的预案,明确可能受到疫情影响而减产和停产的生产线。
其次,根据疫情变化适时调整生产经营指标,实事求是地安排生产目标计划,并与上下游合作方保持充分沟通,特别是及时了解处于疫情暴发密集地区的合作方的经营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动员全体员工重点关注市场和核心用户,为恢复市场做准备。
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复产。企业应在开工之前开展全面细致的前期排查工作,对所有员工春节假期的居住地、返程交通工具和时间进行登记,确定需要暂缓上班和在家隔离的员工。开工早期,加强车辆的协调、员工的隔离以及员工的心理建设等工作,争取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尽快复工复产,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