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进口,为抗疫汇聚“外力” 2020-02-13 文章来源: 中国商务新闻网 作者:李宁
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物资保障至关重要。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关决策部署,商务部等相关部门积极出台措施,帮扶外贸企业扩大和便利防疫物资进口,对缓解国内防疫物资供需矛盾起到积极作用。
业内人士指出,此举也展现了当前中国与国际社会携手共克时艰、共渡难关的作为,鼓舞了全世界特别是中国民众的信心,对最终战胜疫情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多维发力形成合力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关决策部署,扩大医疗物资和生活用品进口,保证国内供应,商务部办公厅2月3日连发两文,印发了《关于积极扩大进口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关于疫情防控期间进一步便利技术进出口有关工作的通知》。
为进一步便利防疫物资进口,海关也在全国各通关现场设立了专门受理窗口和绿色通道,按照特事特办原则,为疫情防控物资提供便捷高效通关服务。对境外捐赠的疫情防控物资,先登记放行后补办减免税等手续。对专门用于疫情防控治疗的进口药品、医疗器械等,即到即提,确保通关“零延时”。
不仅如此,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还联合发布公告,自2020年1月1日-3月31日,对用于疫情防控的进口物资实行更优惠的进口税收政策。
外贸主体同样全力以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外贸企业千方百计开拓海外渠道高效做好口罩、防护服、医疗设备等物资采购进口工作,众多跨境电商平台将在全球调集防疫医疗用品作为头等大事,境外中资企业商协会也在积极组织物资捐赠。
在多部门及外贸企业、商协会等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防疫物资进口成效明显: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月24日-2月11日,全国口岸共验放防控物资8.7亿件,价值28.4亿元。其中,防护用品共8.51亿件,包括7.3亿只口罩、741万件防护服、154万副护目镜,此外还有153万件消毒物品、222万件药品、134万件医疗器械。
在国内多措并举防控疫情的同时,国际社会也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对中国抗击疫情的支持,多国政府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纷纷向中方捐赠疫情防控物资。此外,多国企业、机构、友好人士和华侨华人进行了捐助。
政策保障助力保供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梁明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属于突发事件,正值中国的春节假期,全国绝大多数企业处于放假停工停产的状态。往年春节期间医疗物资的供应仅靠各大医疗机构的备货来满足,相关医疗物资生产企业的库存并不多。这也导致疫情暴发后口罩、防护服等疫情防控物资的供给短期内难以满足需求,即便复工复产,仍有相应的生产周期。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紧要关头,相关部门积极出台措施扩大和便利疫情防控物资进口,成为当前填补疫情防控物资需求缺口最有效的手段。”梁明表示,对捐赠用于疫情防控的进口物资,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的措施可进一步降低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捐赠成本,提高大家的捐赠意愿。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长湧从三个方面对国际商报记者分析了这些政策措施的作用:首先,有利于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的疫情防控。防疫物资紧缺是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疫情防控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扩大进口能够有效地缓解,对防控疫情起到积极作用。其次,有利于湖北省以外地区疫情防控物资的保供。在全国物资集中优先保障武汉和湖北的情况下,进口物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供给缺口,从而使国内其他地区的防疫物资紧缺状况得到缓解,有助于稳定国内其他地区的居民心理和生活秩序。最后,此举体现了当前中国和国际社会携手共克时艰、共渡难关的作为,“对广泛鼓舞全世界特别是中国民众的信心,最终战胜疫情可发挥积极引导作用”。
梁明预计,随着国内相关防疫物资生产企业的复工复产、相应国际进口规模的扩大以及新增确诊人数的下降,中国防疫物资的供需矛盾会在近期得以解决。
在杨长湧看来,疫情防控期间,预计扩大进口的政策会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为缓解乃至消除疫情防控物资紧缺状况继续作出积极贡献。疫情结束以后,随着国内需求的大幅减少,进口的增长估计也会放慢。但是,疫情防控期间出台的扩大进口的举措,包括给予进口物资的优惠政策,可视为中国扩大进口的主动作为,在疫情结束后也可将其不同程度地保持下来,展示中国向全世界扩大进口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