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当前,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疫情尚未结束,发展任务异常艰巨。要用改革开放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千方百计促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疫情在全球的扩散和蔓延,最受打击的是国际贸易,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都受到了较大影响。对我国而言,一季度的经济增速同比下降6.8%,这一降幅虽然超出了绝大多数智库的预测,但这是我们在党中央领导下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疫,包括在相当程度上的居家自我隔离、停工停产,不惜一切救人付出的代价。
“当前,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管理,在众志成城抗疫的同时还要千方百计促发展。”周汉民表示,国家也为复市作出了很多努力,目前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复工率近100%,复产率近70%,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特别是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共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旅游人次已经达到了去年同期的近六成;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旅游收入恢复达四成。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都在响应国家号召大力促进居民消费,多种促消费政策出台并得到较好落实。
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看来,在“六保”基础上实现“六稳”,就是让经济恢复到常态。经济发展短期靠投资,长期靠消费。关键是要将消费、投资的市场潜力挖掘出来,特别是消费市场。
杨成长表示,从一季度来看,消费的启动还不是特别理想。如何挖掘消费,主要靠增加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但在消费方面,政府仍缺乏引导调控消费的理论和实践方法,社会保障存在“马太效应”,消费品价格过高,需求外溢,社会服务业财政供给不足。
多措并举促消费
“一定要想尽办法促消费。促进消费就是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当前,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都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消费是‘三驾马车’中最靠前的那驾。”周汉民说,各地相应出台了多种促消费措施,但还要加大力度。
杨成长表示,可以进一步挖掘传统领域的消费潜力,如文化消费方面,可从各地传统的民俗工艺,如编织、陶瓷、剪纸等入手挖掘其更深层的文化价值。另外,要加大力度推动大健康消费和社区消费。
在促消费的同时,杨成长还建议,一方面建立北京、上海等地区高质量生活指标体系;另一方面激发基层消费热情;此外,用市场化办法解决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撑不足问题,建立推动地方消费的政府激励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集团董事长万敏认为,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了战略性成果,但终端消费行业还没有得到有效恢复,旅游业目前是“复工不复产”,特别是省际旅游受到一些限制。基于此,万敏建议,适当放松有助于终端消费,拉动内需的人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