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交45周年,中欧携手同行 2020-05-08 文章来源: 中国商务新闻网 作者:杨舒
5月6日,中国与欧盟正式迎来建交45周年。4月24日,中欧刚刚完成第28轮投资协定谈判并取得积极进展。
对于上述进展,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评价说,中欧双方按照领导人要求于今年结束谈判的目标没有改变。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谈判一直在积极推进。中方愿与欧方共同努力,尽早达成高水平的协定,以实际行动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推动中欧经贸关系在新形势下迈上更高水平。
在全球贸易投资均因新冠肺炎疫情几近停滞的背景下,中欧创新方式推动双边贸易投资交流,从顶层设计层面持续释放深化合作信号的做法,不仅给双方人民、企业发展带来信心,也如一缕阳光,穿透因疫情抬头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所凝结而成的团团黑云,给全球贸易投资秩序重新回到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体制增添了信心。
显然,疫情在全球蔓延没有构成中欧合作的阻碍,中欧通过共同抗疫,彼此间的一些偏见和误解反而得到进一步消除和化解,促使双方更加深入思考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选择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这是中欧经历疫情磨难后得出的经验。疫情在中国发生时,欧盟向中国提供了大量急需物资;后期欧盟疫情告急时,中国也在及时回馈着当初的支持。当欧洲疫情“风暴眼”意大利“封城”消息传来,是中国医疗专家第一时间与意方沟通疫情发展情况,交流抗疫经验,并组成医疗队最先抵达意大利参与抗疫救治。在欧洲多国不得不因防控疫情而停产停工导致国际物流、海运和空运均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时,同样是中国大力推进中欧班列复工复产复能。数据显示,1-4月中欧班列共开行2920列,发送货物26.2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4%、27%,综合重箱率98%,为欧洲抗击疫情、沿线经济快速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如今,中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欧洲疫情蔓延也得到控制,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双方联手合作,守望相助这一精神也是经过实践检验、值得中欧在日后交往中继续保持的。
这是中欧基于双方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作出的判断。抗击疫情只是第一步,下一步中欧还将共同面对经济复苏的挑战。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计,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将在2020年萎缩3%,欧元区整体经济将下滑7.5%。中国经济虽然得益于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以及经济本身相对更强的韧性将能率先实现复苏,但不可否认的是,疫情带给经济的压力无法在短时间内拂去。要想尽快将经济恢复到疫前水平,中国与欧盟都需给予经济更多的动力,而动力的重要来源就是此次疫情催生的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模式、新动能。
疫情之下,数字经济在中国推动复工复产、促进消费回暖、帮助企业转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继而成为未来被寄予厚望的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欧洲方面也因疫情发生开始转换思路,3-4月份密集发布《欧洲工业战略》《人工智能白皮书》和《欧洲数据战略》,大篇幅提及欧洲把握数字化机遇,发展智能制造、云计算,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转型等内容,表现出在数据使用规则和产业发展之间构建新平衡的期望。相同的需求催生深入的合作,中欧有条件也有必要积极培育数字经济等涌现出的新的合作增长点,使其成为推动中欧经济疫后复苏、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
这是中欧基于维护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立场作出的坚定选择。长期以来,中国与欧盟都是全球化的维护者、自由贸易的支持者,而疫情的发生更让中欧坚定了这一立场。一方面,随着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步伐加快,中欧之间需要达成一份更高水平、更平衡的投资协定;另一方面,疫情引发的对全球化的反思也让中欧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相互依存并未过时。全球各经济体必须跨越地理隔阂,突破观念藩篱,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于是我们看到,4月30日,中国、欧盟和其他17个成员正式向世贸组织提交通知,共同呼吁建立多方临时上诉仲裁安排,维护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在上诉机构停摆期间的运转。这为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做出了表率。
东方和西方,中国和欧盟,作为世界两大文明和两大力量,难免会有不同,会有分歧,但从过去到现在,中欧在维护世界多极化、支持世界多边主义、捍卫自由贸易等方面的理念是一致的。在这条主线下,合作永远都是主流,支持着中欧携手共进、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