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货币政策双管齐下强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2020-04-26 文章来源: 中国商务新闻网 作者:魏桥
宏观政策更加聚焦民生关切
“稳是大局,必须确保疫情不反弹,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为实现上述目标,会议明确了未来宏观政策工具箱将如何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把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
财政政策或倾向“救助+刺激”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说,当前疫情在中国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全球范围仍未见到“拐点”,外需疲软使得全球外贸萎缩。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全球经济规模,也会对中国外贸企业及其就业等造成冲击。接下来,中国经济也将更多受制于羸弱外需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既不能完全依靠刺激需求,也不能放弃逆周期的对冲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中国政府债务占国民经济总值的比重仍然较低,特别国债等手段的使用空间也较大。短期内政策应注重针对性救助,避免企业大规模破产和百姓大规模失业,同时配以适当的消费和投资刺激政策。”陶金进一步分析,从“救助+刺激”的原则出发,政策可加大对企业,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包括降社保、减税、增加各类补贴等,明显降低企业的房租、人力等成本。在刺激需求方面,陶金认为新旧基建同样重要,“传统基建起到拉动实质性需求增长的作用,新基建则是为了高质量发展、补短板”。
陶金还表示,短期内中国更重要的是保障企业生存,坚定发展信心,可结合政策性金融措施,在维护企业现金流的基础上推出实质性的增加需求措施,如一些地区近期发放消费券便是在特殊时期推出的较合理的刺激措施。
在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看来,伴随疫情在全球范围持续发酵,未来中国经济政策搭配预计将逐步淡化增长目标,强化民生关切。“呵护中小微企业现金流以保障就业,纾困低收入人群以托底民生,将是政策发力的主方向。沿循这一方向,财政政策将居于主导地位,而货币政策将发挥辅助作用。”
程实预计,下一阶段,财政政策有望打出上调赤字率、扩容专项债和发行特别国债的“组合拳”。
货币政策进一步释放流动性
在财政政策积极有为的同时,稳健的货币政策也趋向于更加灵活适度。4月20日,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出炉,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分别比上一期下调20个和10个基点。这是自去年8月LPR改革以来,降幅最大的一次。
“相较于全球主要经济体而言,中国的存准率和利率水平均较低,政策空间较大。”陶金认为,在近期决策层进一步强调降准降息的背景下,LPR此次大幅下调后仍有下降空间。决策层预计将持续关注降息之后货币市场流动性波动和信贷市场的扩张情况,及时调整降息节奏。“另外,在LPR调降的同时,央行将进一步加强货币信贷传导通道的疏导,让降息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助力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
在程实看来,LPR降幅越大,对居民利息偿付压力的纾解就越强,这将弥补货币政策难以直接刺激居民消费的结构性短板。此外,LPR的下调也能增强对中小企业的定向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可获得的再贷款份额挂钩于其发放的以‘LPR+固定基点’为利率上限的普惠型贷款,因此再贷款对中小微企业的纾困作用将随LPR的下行而放大。与之匹配,预计下一阶段惠及中小微企业的再贴现再贷款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