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复产提速 促消费何处着手 2020-04-12 文章来源: 中国商务新闻网 作者:毕若林
专家圆桌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服贸所副研究员、博士 高宝华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博士 梁威
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秘书长、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洪涛
(排名不分先后)
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但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却对消费产生重大影响。要实现经济稳增长目标,稳住对国内生产总值(GDP)贡献率高达57.8%的消费至关重要。
近来,各种刺激消费的政策连续出台。在政策多重利好的情况下,消费大幅回温。在各地加速复工复产之时,促消费该从何处着手?针对热点问题,本报特邀业内权威专家进行深入讨论。
1.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餐饮等行业如何快速恢复?
高宝华:一是政府部门出台了减税降费政策助力企业渡难关。如财政部和税务总局2月份发布了《关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对住宿餐饮企业等生活服务收入免征增值税。中国人民银行等5部门2月份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餐饮等行业,金融机构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
二是金融机构加大贷款融资力度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如西贝餐饮获得了浦发银行4.3亿元的授信,其中1.2亿元主要用于支付员工工资。
三是企业开展“自救”活动,大力推广线上外卖、在线选房、网络直播等新模式,并提供接单配送一条龙服务。饿了么、美团等外卖平台和海底捞、老乡鸡等大众化、连锁化餐饮企业大力推广线上外卖,一些招牌菜的外卖数量、标准化半成品配送数量有较大增长。疫情的发生还催生了便捷、安全的“无接触”配送方式,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无接触团餐”“无接触自提”“无接触堂食”等。此外,疫情的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住宿、餐饮网络直播等新业态的发展。
四是全国多地推行消费券发放等举措,吸引人气,提振消费。近日来,南京、杭州、青岛、宁波等地采取发放消费券、让利销售、补贴销售等举措来吸引人气,力促消费,收到一定成效。其中,南京市率先发放3.18亿元的消费券,包括餐饮、体育、图书、乡村旅游、信息、困难群众和工会会员七大类。发放消费券5天以来,南京市已带动消费近1000万元。
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助力、多措并举下,目前住宿、餐饮等行业企业的复工率分别达到60%、80%,销售额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35%左右。
梁威: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随着居民逐渐回归正常生活状态,住宿、餐饮行业将在疫情过后有序恢复。一方面,无论是住宿还是餐饮等行业,都需要继续做好室内消毒、开门通风等疫情防控工作,营造安全、卫生、放心的公共环境,降低消费者对病毒的焦虑感和担忧;另一方面,提升市场主体的数字化、规范化管理水平,酒店业可以通过智能管理平台等实现“无接触”服务,餐饮业则可以通过提供透明、规范、高效的外卖配送服务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洪涛:疫情防控期间,我国住宿、餐饮等行业遭受重创,但同时也激发相关行业创新出“无接触交易”“无接触物配”“无接触支付结算”等经营方式,开创了“共享员工”“半成品菜配送”等跨界模式。在“后疫情期”许多交易模式应该继续采用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可以采取“无接触交易”与“接触交易”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服务消费对象,从而促进消费升级。在推行“高效、安全、健康、绿色、智能、生态”营销体系的同时,当前更需要通过以“安全、健康、绿色、生态”为重点的营销模式来适应新消费需求。
近期,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许多服务规范,如商务部等部门在2月份联合印发《零售、餐饮企业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经营服务防控指南》,北京市商务局制定的疫情防控期间餐饮服务单位经营服务指引3.0版提出了22项要求,进一步明确了顾客就餐和餐厅服务细节。这些都为我国住宿、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快速恢复奠定了基础。
2.哪些领域可能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高宝华:一方面,“宅经济”将成为新热点。以线上生活服务、线上办公、在线教育、线上影院、大数据应用为特征的“宅经济”将得到大力发展。此外,以居家脑力劳动为基础的文娱创作、科技服务创新和信息服务创新等,也将有一定发展。
另一方面,我国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和大健康产业将成为新热点。疫情的发生客观上推动了我国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产业链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敦促上游医药研制单位加紧研制抗击新冠肺炎药物、推动上游生产企业加紧生产、促进中游物流企业加速运输、推进下游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升服务质量等作用。同时,疫情的发生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以医物医药、医疗健康、养老养生为特征的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
梁威:从国内来看,疫情发生至今,居民外出受限,居家通过线上平台满足商品与服务消费需求成为常态。由此,线上商品与服务消费占比上升,生鲜电商发迅速发展,同时线上教育、医疗、文娱等服务消费也将成为新兴增长点。
从国际来看,随着疫情在全球扩散,在自然人流动受限、全球物流通畅度降低、全球供应链风险加大等因素影响下,居民通过出境旅游实现境外消费严重受阻,或将引导境外消费回流。这一方面会导致国内进口消费继续上升,居民原有的消费国际知名品牌商品或国外日用消费品的消费习惯仍将延续,在我国主动积极扩大进口的政策引导下,进口商品将在满足居民消费需求中发挥一定作用。另一方面,此次疫情的发生也为本土优质商品供应和自主品牌培育提供契机,国家和地方政府均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创业,在外贸遇阻的背景下优质出口商品或将转为在国内市场实施品牌化经营,一系列因素或将助推我国本土商品、服务、品牌等供给质量提升,留存消费升级红利推动扩大境内品质消费。
洪涛:第一,“安全、健康、绿色、生态”将是新消费的热点,这既是疫情带来的效应,也是新消费的发展趋势。“安全、健康、绿色、生态”将贯穿2020年全年,覆盖全客群,如体现在清明假期、五一假期、端午假期、十一黄金周、中秋节,以及“6·18”“双11”“双12”、双品节等节假日和促销活动中,并且在实物消费、服务消费、体验消费中也将体现出相应的内容,如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文化、体育、教育、养老、医疗等。
第二,非接触性消费将成为常态,各类无接触创新业务将成为新消费的主要内容。主要表现为各种信息消费,如线上直播、线上教育、线上娱乐,以及网购和外卖等。据统计,在今年前两个月在线教育营业收入达到1240亿元,增长300%。钉钉“新零售战疫增长营”直播有8802.2万人阅读和观看。
第三,数字化消费促进数字化转型加速,线上线下融合,全品类、全场景、全触点、全链条、全渠道、全客群使新零售与新消费实现无缝对接。
第四,民生基本消费是永恒的消费热点,但是在中国GDP进入人均1万美元,特别是恩格尔系数下降至30%以下后,精准消费、品质消费、品牌消费也伴随着基本消费在不断升级,实现由数量到质量的飞跃。这是中国消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市场,也是中国经济韧性的基本支撑。
3.促消费如何将短期手段和长期机制相结合?
高宝华:3月中下旬以来,南京、杭州、青岛、宁波等地采取的发放消费券、让利销售、补贴销售等举措可以被看作是促消费的短期手段,能在较短时间内聚集人气、提振消费,让市场活起来、旺起来。例如,杭州自3月27日起陆续向全体在杭人员发放总额达16.8亿元的消费券,截至4月6日16时已带动当地市场消费22.26亿元,兑付政府补贴1.45亿元。
但由于消费受到居民收入、偏好、预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仅靠政府和企业举措的短期刺激还不够,还需政府中长期政策的有机结合,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消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优化、财税金融政策完善以及健康放心消费环境营造等。
梁威:多地政府通过发放消费券在当前特殊时期能够有力地提振居民消费信心,作为短期手段在推动服务业复工复产、稳定消费增长、激发市场活力等方面发挥作用。长期来看,促消费仍然需要从推动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同步升级、丰富高品质商品与服务供给、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完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意愿等方面着手建立长效机制。
洪涛:3月下旬以来,中国进入“后疫情期”,但疫情逐渐在全球蔓延开来,各国积极采取各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如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采取了“直升机撒钱”的消费券政策。国内江苏、浙江、广东、香港、澳门等地也采取了政府财政“直升机撒钱”的消费券政策。这将在短期内发挥较大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促进消费更应采取长期机制,进一步落实国家出台的多种消费政策,形成财政、税收、货币、金融、商务、农业、工业等综合性的消费政策体系,更多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只有充分利用市场的基础性配置功能,才能够促进消费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创新以消费和市场为导向的“拉式供应链”发展,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终形成“高效、安全、健康、绿色、智能、生态”的产销体系,从而提高中国在世界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